据农业农村合作技术中心消息,非洲的新兴农业技术市场价值53亿欧元,远远未得到开发。一份名为《2019年非洲农业数字化状况》的报告指出,非洲农业市场规模在2030年前将达到1万亿美元。移动数字和区块链等技术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改善粮食安全水平,减少贫困并…...
据农业农村合作技术中心消息,非洲的新兴农业技术市场价值53亿欧元,远远未得到开发。一份名为《2019年非洲农业数字化状况》的报告指出,非洲农业市场规模在2030年前将达到1万亿美元。移动数字和区块链等技术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改善粮食安全水平,减少贫困并促进非洲大陆经济整体增长。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积极倡导中国企业开展对非农业投资,但对非洲农业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导致投资或多或少具有盲目性。其实,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多个领域出现了大规模的变革趋势,这在未来数十年内,将对政府和社会的认知、政策、实践产生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

对此,来自坦桑尼亚苏克因农业大学的Damian M. Gabagambi教授从供需的角度梳理了当前非洲农业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这将形塑非洲农业发展的未来,也是中国投资者的机遇所在。
第一,非洲人口快速增长、青年潮、城市化和中产阶级崛起。在人口总量方面:2018年,非洲拥有12.86亿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16.9%,预计在2055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7%;预计在2100年,全世界将有110亿人、其中有35.9%在非洲,这对非洲农业生产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粮食进口快速增长。尽管非洲的农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非洲已经俨然长期成为一个粮食净进口的地区。据统计,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粮食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7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400亿美元。国际粮农组织在2011年发布的报告中对此进行了分析,除了人口和收入变化带来的粮食需求的增加,最重要的是非洲的实际耕地面积有限、农业产出低、基础设施差、投资不足、政策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粮食供给能力不足。对于非洲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而言,改变粮食进口、满足内需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这关系着非洲国家的国计民生、外汇储备和发展转型,意义重大。可以说,400亿美元的粮食进口是个巨大的蛋糕,任何资本投资只要致力于提升非洲国家的粮食供给能力、减少进口,就能收获优厚的回报。 第三,非洲的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虽然非洲的农业劳动力总量大、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也很高,但在一些非洲国家,农业尤其是种植业是最不受到欢迎的经济活动,人们并不喜欢在田地里劳作。因而伴随着非洲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在过去十年里,大量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而且这一趋势将长期持续。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2年,非洲加纳国家的15岁到64岁从事农业种植的成年劳动力比例由52.1%下降到43.6%,而全职从事种植业的成年劳动力比例更是从43.5%下降到34.3%。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从事最多的是非正规部门,尤其是建筑、商业、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流通和销售等行业。还有如津巴布韦,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比例由2005年的23.1%增长到2012年的33.2%。面对这一趋势,非洲国家应当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发挥乘数效应,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四,非洲土地掠夺加剧,日益短缺。随着全球粮食问题、能源短缺问题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越来越多的资本加紧了对土地的占有步伐。除了数十万公顷的国际大规模掠夺,非洲本土资金、城市居民和农村精英对土地的占有更不可忽视。最近一项对非洲七国的调查显示,城市人口占据了所有农业土地的15-35%,而且这一比例还会持续增加。此外,根据对加纳、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四个国家的调查显示,自2008年到2012年,5公顷以下的小规模农场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减少,从62.4%下降到56.3%;5-100公顷的中等规模的农场数量快速增长,在四年间增长了37.18%。在部分国家如赞比亚,中等农场占该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甚至超过50%。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方面伴随着土地掠夺的是商业资本、新技术的引入,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非洲农业的商业化、规模化提供了机遇;但另一方面,这种土地占有的背后很多是投机行为,会造成土地闲置的风险,也会加剧农村地区的土地短缺,失地农民增多,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第五,非洲土壤退化严重。非洲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掠夺,导致土地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久而久之,单位土地尤其是小农户的土地面积会逐渐缩小。由此,小农户为了生存需要,只能在同一块土地上持续的耕作。在非洲很多人口密集的地区,休耕甚至已经停止。除非农户通过使用化肥来改善土壤肥力,否则土壤的可持续管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但事实是当前非洲小农普遍采用的是“低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生产方式,土壤管理十分有限。目前,大量的证据显示,因为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缺失已经导致非洲农作物产量的下降,小农的收益也随之受到损失。虽然这一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土地供求压力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但非洲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做好技术的推广服务,帮助小农改善土壤管理实践。 第六,气候变化问题显著。有关气候变化的确切影响虽然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但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两个共识:一是非洲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二是气候变化会导致非洲农作物生产力下降。在发达国家,31%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已经接近单产上限,产量增长率在下降。但与此相反,非洲目前的单产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因而在达到该地区生物物理限制前,农业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所以,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非洲国家应该加大对特定区域农作物和动物的研究投入,争取在未来数十年内提升农业生产力。 综上所述,可以简单概括为:未来数十年,非洲的农产品和土地需求会大幅增加,而相应的供给能力却愈发不足,供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为此,非洲国家近些年来致力于提升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业效益,也出台了众多措施,如非洲农业发展综合计划、坦桑尼亚的南部农业走廊计划等,积极创造环境吸引外来资本、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业主管部门的能力建设。在此背景下,中国资本承载着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即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成功地供养了大量的人口,因而在未来非洲农业发展中将大有可为。 中企到非洲投资最担心的就是政治不稳定给企业经营带来变化,而农业投资有季节性、回收速度快,抗风险能力强,相对工业、制造业来说更有优势。 截至2017年底,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超过179.8亿美元,遍及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近5年投资增速为37.08%。投资主要集中在产业优势互补的领域,且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对非洲地区的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 当前阶段,中企对非洲农业投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小、技术难推进、融资困难、存在政治风险等。 企业赴非洲投资前,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充分利用当下资源,收集一切投资相关信息。一方面,通过商务部在非洲的商务机构、农业部农业投资示范中心和已经在境外投资的兄弟企业获取有利信息。另一方面,提前前往目标国进行实地考察,开展农业技术试验,为后期的投资做好技术准备。既要对东道国相关政治体制、政治环境、法律体系以及涉及的利益团体可能做出的反应等进行充分的研究,也要熟悉东道国的社会、风俗及文化,了解当地民众对待中国投资者的态度,做好相关人才的储备和培训。 农业先进技术的缺乏一直是制约非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对非洲进行农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非洲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促进非洲农业的发展。但有专家指出,从目前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的状况来看,双方技术领域的合作层级较低,因此,中国要积极推进与非洲国家的农业技术合作,不断提升双方合作的层次。 中国企业该如何在非洲传授农业技术?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冯勇表示,企业应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将企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和农户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令企业与当地农户结成命运共同体。注重与非洲国家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领域的合作,结合非洲当地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变革更新原有技术,提高技术在非洲当地的适用性。企业可以通过科学试验选择适合非洲的高产种子和种植方法,利用试种示范田向当地农民展示优良种子的优越性,再前往田间地头直接向当地农民传授种植技术。或是通过培训当地技术员向当地农民推广农业技术,调动非洲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然这也需要非洲政府的配合,帮助落实相关政策、协调解决难题,为中国企业及时提供相应保障。 此外,打听非洲记者了解到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张忠军提醒相关企业,应注意粮食安全问题。世界粮食呈现产量、贸易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地区结构和作物结构有所变化,工业用粮增长迅速等特点,企业种植相关作物前应观察好目标市场的未来需求,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将援助非洲50个农业项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非农业合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为此中方将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培养青年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 在中非合作框架下,中国一直在用自己的发展经验帮助非洲提高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据统计,截至2018年9月,中国已与16个非洲国家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或议定书,在19个非洲国家援建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37个非洲国家派遣71个援外专家组,共计724人次,累计在非洲各国试种作物品种300多个,传授实用技术500多项,约100万小农从中获益。 中非农业合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一直尝试为非洲粮食安全问题和贫困问题贡献解决方案。2015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国家领导人将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纳入中非“十大合作计划”。 “非洲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非洲。就像谈恋爱一样,不能一头热,两头都热才有机会。”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境外农业开发产业联盟秘书长刘汉武认为,在农业合作方面,非洲也能够给中国提供很多机会。比如,中国的灌机、农机就可以转往非洲市场。 近年来, 随着非洲基础设施环境不断改善,中非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与非洲农产品贸易总额突破60亿美元大关,较2006年增长185.3%。截至2017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农业项目117个,遍及2/3以上的非洲国家,投资存量148.3亿元人民币,涵盖种植业、农产品加工、渔业等领域。 许多企业相继到非洲国家投资建园、经营农场,其中多个项目得到中非发展基金的支持。 相信,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中非合作的加深,我国的这些中国经验,将帮助非洲解决农业发展的困境,而投资非洲农业面对的挑战,也是中国投资者的机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