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国?

中国连续十年成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经济合作的早期体现是1968至1976年期间,中国出资援助赞比亚与坦桑尼亚修筑坦赞铁路。英日德美国家均认为该项目的可行性不高,因此拒绝投入资金,中国在当时国力并不雄厚,却承担起了相当于现在30亿美元的建筑资金,为中非的合作情谊…...

中国连续十年成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

中非经济合作的早期体现是1968至1976年期间,中国出资援助赞比亚与坦桑尼亚修筑坦赞铁路。英日德美国家均认为该项目的可行性不高,因此拒绝投入资金,中国在当时国力并不雄厚,却承担起了相当于现在30亿美元的建筑资金,为中非的合作情谊筑下一定的基础。
而在中国曲折的发展史中,非洲也给予了众多援助。1971年,联合国大会投票决议将安理会席次从台湾归还给中国,约34%的赞成票均来自于非洲国家。到了20世纪90年代,90%左右的非洲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而在之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也得到了非洲众多国家的合作与支持。
进入21世纪,中非经济合作迈入了新的发展期——
从2001年至2015年,中非的双边贸易总额从最初的130亿美元上涨至1880亿美元,而截至2018年,双边贸易额又上升至2041.9亿美元,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中国也是非洲最大的单一双边基础建设融资方,非洲前十大国际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承包商中有六家都是中国企业,包括中国交通建设、中国中铁、中国建筑工程等;同时,中国也是非洲第二或第三大捐助国,并有望成为非洲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
 中非经济合作成果。 来源:Mckinsey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旨在搭建地区经济走廊,形成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社会相通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也获得了众多非洲国家的支持,截至2019年1月,已经有145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倡议,其中包括了45个非洲国家及非洲联盟。「一带一路」战略成为中非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麦肯锡2017年的调查报告,无论是从贸易往来、直接投资存量还是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基建融资与发展援助维度考察非洲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中国都是排名前四的合作伙伴,与非洲建立了牢固的经济联结。
同时,对于非洲的数字变革,中国是其中重要的推动者。
近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称,华为公司击败竞争对手爱立信,成功与非洲国家摩洛哥达成有关5G网络建设的最新合作。截止目前,华为在非洲搭建了70%的4G网络,使得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也能拥有网络条件。
2015年,中国官方提出的10000个乡村工程,将数字电视带去了非洲贫困地区,使得当地人可以观看到遥远地区的电视频道,包括中国北京的频道。一些中国的投资商也将目光聚焦在了非洲的互联网产业上,尤其是硬件与软件开发领域。
截至2015年,中国对非输入的高新技术产品总额已经达到了167亿美元,而信息通信技术产品总额也达到了111.76亿美元,数字合作成为继贸易与投资后中非关系聚焦的新兴领域。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中非合作机制?
除了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和投资活动,中国和非洲国家还建立了一系列机制来为中非合作提供便利。无论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级重磅论坛,还是走在灵活创新前沿的地方性、专门化平台,它们都为当代的中非合作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平台与渠道。
其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成立于2000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它的出现不仅满足了迅速发展的中非关系的需求,也反映了后冷战时代非洲大陆的新动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非洲政经局势趋于稳定,联合国推出了针对发展的发展政策,美日法等国亦先后加强对非洲事务的参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关切中非发展的外交官员,抱持着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愿景,共同推动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
如今,通过每三年一次的部长级会议等机制,中非合作论坛已然推动中非关系深度发展的重要常设化平台,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疫情期间,论坛还参与组织了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联合声明》,中国也以债务免除等方式为非洲经济提供了支持。
此外,地方性、专门化的合作机制也与日俱增。例如,2019年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落地湖南自贸区,并与同年在长沙举办的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成为湖南对非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从咖啡、可可到到鳀鱼和棉花,诸多优质非洲产品都渐渐走进中国消费者的视野,现在长沙的非洲咖啡街上,来自埃塞俄比亚等国的精品咖啡豆就已飘香四溢,还能买到可可油、手乳木果油等琳琅满目的商品。

 嘉宾参观非洲咖啡街。 来源 | 长沙晚报
2018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同样为扩大非洲商品出口中国打开了关键通道。坦桑尼亚的坦桑蓝、南非的珠宝钻石、萨内加尔的花生和赞比亚的蜂蜜等产品都在进博会上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并在体量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取得了一席之地。
考虑到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今年4月,第三届进博会还专门举办了面向非洲地区的线上「云推介会」,顺利吸引到来自南非、安哥拉等12个非洲国家的代表参加。
同样借助线上形式取得成功的,还有今年5月的佛山禅城(非洲)进出口线上数字展览会。近1000多家来自佛山等市的地方企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在疫情期间与非洲的5000家采购商线上洽谈,收获了“在家做外贸、在家找客商、在家拓市场”的喜人成果。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接下来的中非合作带来许多严峻的挑战,但更意味着远方的机遇。在今年1-4月中国与非洲地区货物贸易进口额下跌16.22%的嘘声下,中国对非投资却逆势增长4.4%,给中非合作注入了关键的强心剂。
今年9月在京举办的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五届非洲主题日论坛,亦强调南南合作将是非洲工业化和经济复苏的关键策略。随着中非关系的深入推进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这些雨后春笋般顺势而生的合作机制,势必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非为什么选择彼此?
非洲选择了中企的基建能力,中企则享受到定价空间
在庞大的中非经济网络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能力也成为非洲所青睐的价值。
一方面,中国建筑企业已经占据了非洲一半以上由国际承包商承建的EPC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无论是项目质量还是立项效率,中国的建筑企业都在当地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例如在中国融资的项目可在几个月内便达成协议,而多边融资机构的项目却需要长达多年的时间。
中国的工程承包商相对于大量国际同行来说,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根据麦肯锡对非洲政府官员的采访,在相同的资质实力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报价常常要比第二低价还要低上40%左右,每次招标的几个最低价一般都是来自于中国企业。

 中非工人在一起交谈。
来源:https://iptc.org/
而「一带一路」战略更是将中国对非的基础建设援助提升至新的高度,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中非研究表明,从2000年至2017年,中国政府、银行、承包商已经向非洲国家提供了1430亿美元的贷款,用作官方发展援助、出口信贷、卖方信贷或者商业贷款。
布鲁斯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David Dollar指出,“大部分发展国家会把中国的援助资金投注在大额项目上,如交通能源建设。”
同样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非洲充足的定价空间也成为了他们锁定非洲的重要原因。不少在非的中国企业依靠着较高的产品市场价便能够在短期内收回成本,相比于竞争白热化的中国市场,在非洲的境况显然更加宽裕。但是在非洲市场如鱼得水的更多是私企,国企的利润空间明显要小于私企,甚至也有入不敷出的情况,这与国企的发挥受限于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相关。
■ 在非洲的大部分中资企业是民营企业。
来源:Mckinsey
总体来说,中非之间的经济合作一定是建立在各取所需的基础之上,彼此之间存在经济意义上的互惠。与此同时,中非市场环境的特征也决定了中非之间能够形成较为稳固的缔结关系。
中非合作期待长期价值回报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扎根伴随的是大量就业岗位的产生,而由于近年来中国的人力成本在不断攀升,所以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或其他领域,中国在非企业往往倾向于雇佣当地劳动力。
根据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发布的《非洲投资吸引力报告》,2005年以来中国投资在非洲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美国投资的3倍多,中国成为推动非洲国家创造就业的重要贡献者。
但是由于工人上岗前缺乏基本技能,因此部分中资企业还会为员工提供学徒式培训,尤其是一些工业与技术类企业,在非洲国家职业培训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会比较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进而服务于自身的经济利益。
在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方提出了人力资本投入的目标——在各个领域主持5万场讲习班缓解非洲失业境况,并且提供5万个奖学金名额支持及2000个交换学生名额,以教育与培训的方式不断推动人力资本提升。
■ 中国推动非洲的发展轨迹
来源:China Daily
与此同时,非洲作为中国的经济合作伙伴,也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非洲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53种矿产和一些稀有的战略资源,而耕地的开发与利用率却低于30%。中国虽然是世界矿藏资源大国,但人均矿藏资源占有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加上矿藏资源分布不平衡,也需要通过中非关系的搭建来拓宽资源的贸易渠道。
中国原油进口量最大的五个来源国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而在2018年,安哥拉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原油来源国,从安哥拉的进口比例达到19.2%,累计原油进口量达到4928万吨。
2016年,中石油与莫桑比克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与莫桑比克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框架协议》,意在充分促进油气勘探开发合作,以及天然气的加工和销售。
非洲市场虽然回报率较高,但是也兼具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外来企业对于非洲市场的波动能够具备较好的韧性条件。而中国的企业从改革开放起,在一个市场经验逐步累积的变动大环境下,也锻炼出了良好的风险耐受度及实践经验,因此也足以有能力应对同样充满变动性与风险性的非洲市场。
经济可持续性不足的争议
中国对非投资带来的益处是无可争议的,这点在之前的“中非的经济合作共赢”已经有所分析。然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框架一直以来受到西方国家的质疑。主要的争论集中在中国是否给受援国增加了债务风险,以及这些工程是否拥有足够的环境保护规划等。
我们将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
#1 中国投资非洲是债务陷阱?
一些较偏激的论调称,中国通过“债务陷阱外交”——一种提供大量贷款以至借贷者无力偿还的手段,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策。
赞比亚是中国贷款最多的国家之一,最近,这个国家正面临能源短缺和拖欠债务的问题,甚至无力支付承包商已经完成的工程。在IMF的报告中,从2014年到2016年末,它的债务从GDP的36%,迅速上升到了GDP的61%。并且,商业贷款占的比例越来越多。
 卢萨卡,赞比亚
来源| Tom Cockrem ,Getty Images
但事实上,受援国的外债概况是非常多样化的。在非洲还未受到疫情的影响前,10个中国最大的受援国拥有的平均债务是国家总收入的36.5%,和非洲其余国家的37.2%相近。并且,每个国家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这10个国家里,有像赞比亚这样不理智借贷的,也有像安哥拉、肯尼亚和尼日利亚这样债务负担很轻的国家。
贷款的主动权一直在非洲国家的手中,在多边融资机构的资金和官僚制都无法满足非洲国家的需求时,他们有权利转而依赖中国来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
所以高额的贷款需求一定程度上也是与非洲国家的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而究竟是否同时作为政治手段以束缚非洲的政治决策,一时还无法下定论。
但中国也逐渐意识到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布鲁金斯学会倡导中国在贷款方面的数据更透明化,因为中国现在缺少来自官方的数据和各个银行公布的协议内容,它也建议中国增加给予非洲的优惠贷款,不论是通过国际开发协会或是自己的双边项目。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规模也不足够大。一般都是政府从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国家开发银行取得优惠贷款,再聘请中国承包商施工。 
#2 中资企业破坏非洲的生态环境?
我们看到,中国公司在非洲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偶尔会发生。比如,中国渔船涌向西非的海岸捕鱼,因为那里的政府执法不力,无法管控违规行为。这些捕捞上来的鱼类进入中国,全世界最大的鱼类消耗国和出口国。然而,这导致塞内加尔等非洲沿岸国家面临食物和就业的危机,使得海洋资源濒临枯竭。
除此之外,在林业、矿业、野生动物贩卖等多个产业中,中国的贸易与投资都引起了一定的担忧和质疑,如屡禁不止的非法砍伐,野生动物贸易,和木材运输等。
■ 塞内加尔,萨卢姆,商贩和妇女等待渔船回归
来源:Sergey Ponomarev/New York Times
但是,中国政府和私营企业都对环境的保护愈加重视。例如,中国的生态环境部颁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 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文件,国家领导人在2019年4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也提到:“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中国已经意识到生态环保合作在绿色经济转型和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上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合作平台建设,制定落实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政策和措施,在铁路、电力等重点领域树立优质产能绿色品牌和绿色金融工具等等,并已开始了25个重要项目。
私营部门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许多机构开始颁布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和奖项,如金蜜蜂中国CSR指数报告,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等等,众多银行也开始发布CSR报告。近年来,我们能够看到企业在推动社会问题解决方面做出的努力。
中国政府也可在规范私营企业行为上做出更多努力。如麦肯锡的调查“龙狮共舞”所示,在非私营企业的数量远远大于商务部的统计,并且,这些私企使用的几乎都是自有资本,只有约15%的资金与政策性贷款相关。如果中国政府能为私营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那么在推动私营企业关注社会责任上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 各种能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来源:WWF
各个部门也逐渐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图所示,传统的燃煤发电,水力发电,燃气发电在资源投入(水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排放(温室气体,水污染物,废弃物)上都对环境有巨大的影响,而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对环境较友好。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2019年全球将近70%的缺电人口分布在非洲,而电力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这就决定了电能市场将会成为中非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以太阳能发电为例,2020年2月,葛洲坝集团宣布在乌干达参建500兆瓦光伏项目;赞比亚国家电力公司5月与中国电建正式签署600兆瓦光伏电站合同,总投资额5.48亿美元;晶科能源在非洲光伏市场占据近30%份额……能源市场正在进行一场变革,而中非两方将加速并深化互相的合作。


[责任编辑:cao]